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/  廉洁文化 / 清风文苑 /

诗心凝正气,妙句来妙拒……来看看古代廉吏的“拒礼诗”

发布时间: 2022-02-27 22:15:16
来源:三湘风纪  访问数:

中国人很看重礼尚往来,在古代,清官廉吏严于自律,常常赋诗拒礼拒贿,并借诗以明志。

唐代诗圣杜甫专门写过一首题为《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》的拒礼诗。杜甫与剑南节度使严武是故交,在成都曾短暂担任过节度使署中参谋,严武还上奏推荐他兼任“检校工部员外郎”。作为“节度参谋”,又是节度使的挚友,自然有人来送礼。一次,有位姓张的太子舍人送来一条华丽的“织成褥”,这是一种贵重的进口毛毯。杜甫认为这是一件厚礼,万万不能收,于是赋诗一首相赠。在诗中,他直接说出了不能接受的理由:“领客珍重意,顾我非公卿。留之惧不祥,施之混柴荆……掌握有权柄,衣马自肥轻。李鼎死岐阳,实以骄贵盈。”意思是“织成褥”太过珍贵,与自己身份不符,掌握权力的官员一旦骄奢淫逸,必然会走向灭亡。最后,杜甫写道:“锦鲸卷还客,始觉心和平;振我粗席尘,愧客茹藜羹。”整首诗有礼有节,说理透彻,表达了杜甫清白自守、安贫乐道的志向,也阐述了“勤由节俭败由奢”的道理。

曾写下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的于谦,在地方任巡抚时,每逢进京朝觐,总是两手空空。明朝正统年间,宦官王振专权,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,当时有个潜规则,朝中大臣进京,需给王振准备一份厚礼,否则就有可能丢官,甚至会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。一时间,文武百官争相献金求媚。下属劝于谦:“您不送金银财宝,带点绢帕、蘑菇及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去送也可以啊!”于谦笑了笑,甩了甩两袖,说:“吾唯有清风!”他写了一首拒绝送礼的诗《入京》以明志:“绢帕蘑菇及线香,本资民用反为殃。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。”这便是成语“两袖清风”典故的出处。于谦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抚河南、山西十八年,爱民如子,救灾治水,兴利除弊,深受百姓爱戴。然而,后来王振竟指使人构陷于谦入狱,于谦先是被判死刑,后因群民共愤而释放,但被降职。晋豫两地的官吏、百姓数千人跪在宫门前请求于谦留任,朝中大臣也纷纷上奏,于谦最终得以官复原职。

与于谦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著名廉吏——苏州知府况钟,他上任后大力整顿吏治,兴修水利,核减税赋,废止苛捐杂税,为民伸冤,被苏州百姓称为“况青天”。况钟九年任期满赴京述职时,数万苏州百姓前来相送,苏州官员和老百姓纷纷赠礼以表谢意,况钟一律拒收,并当场写了一首感人的拒礼诗:“清风两袖朝天去,不带江南一寸绵。惭愧士民相饯送,马前洒泪注如泉。”老百姓感动于况钟分文不取、一心为民的操行,况钟感动于老百姓争相饯送、求他留任的深情。面对百姓的送行,况钟深感惭愧,泪流满面。进京面圣后,他向皇帝表明了自己想第三次留任,不愿升迁到其他职位。正统五年,明英宗下旨,命况钟“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,署苏州府事”。以正三品之职出任一州知府,这是自明朝建立后从未有过的规格和礼遇,也是对况钟治理苏州最好的褒奖。

明代李汰担任福建乡试主考官时,有名考生特意在深夜送来一包沉甸甸的黄金,请求予以关照,遭到李汰厉声斥责。当晚,他挥笔写下了一首拒贿诗:“义利源头识颇真,黄金难换腐儒心。莫言暮夜无知者,须知乾坤有鬼神。”次日,他命人将此诗张贴在考场门口,既是表露心迹,又是告诫考生,自此再也无人敢向他行贿。

有的拒礼者与送礼者“诗来诗往”,成就了一段佳话。北宋名臣包拯六十大寿时,宋仁宗表彰其劳苦功高第一个派太监送来寿礼。因包拯有言在先,概不收受寿礼,太监担心被包大人拒之门外,于是在寿礼上附诗一首:道高德重一品卿,日夜操劳似魏征。今日皇上把礼送,拒之门外理不通。包拯思索良久,宁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坏规矩,于是以诗拒礼:铁面无私丹心忠,作官最忌念叨功。操劳本是分内事,拒礼为开廉洁风。同在朝中为官的张奎,是包拯的同窗兼同乡,两人私交甚密。张奎心想,好友大寿,略备寿礼是人之常情,于是带着礼品并在礼单上赋诗一首:同窗同师同乡人,同科同榜同殿臣。无话不谈肝胆照,怎能拒礼在府门。没想到包拯看完礼单后,提笔在礼单背面写道:我们本是知音人,肝胆相照心相印。寿日薄酒促膝谈,胜似送礼染俗尘。张奎一看,只好把礼品让家人带了回去。两人心领神会,相视一笑,步入宴席。

有的为了“直截了当”地拒礼,干脆张贴告示于门外。清代康熙年间的张伯行一生勤勉、清廉,被康熙评价“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”“真能以百姓为心者”。清代官场上下级之间馈送成风,张伯行上任福建巡抚时,为杜绝接踵而来的送礼者,特撰写了一篇《禁止馈送檄》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:“一丝一粒,我之名节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宽一分,民受赐不止一分;取一文,我为人不值一文。谁云交际之常,廉耻实伤;倘非不义之财,此物何来?”《禁止馈送檄》用八个“一”,强烈表达了自己关心百姓疾苦、注重个人名节、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。送礼者不敢自讨没趣,只好悻悻离去。

诗心即廉心,古代廉吏的每一首拒礼诗背后,往往都伴随着一段佳话,彰显的是廉吏们高洁的为官操守和做人品格。从杜工部拒收华贵的“织成褥”,到包拯宁可得罪皇帝也不收寿礼;从于谦的“清风两袖朝天去”,到况钟的“不带江南一寸绵”、李汰的“黄金难换心”…… 一首首拒礼诗,拒的是财礼,守的是大节,赢得的是民心。受贿行贿滋生的土壤之一就是不当的人情往来,对从政者来说,面对人情关、送礼关,关键是要为政以正,防止以“礼”代贿,由“礼”及贿,陷入贪腐旋涡。为官者不能只为一己私利,计利当计天下利,计利当计百姓利,在诱惑面前,最难能可贵的是守得住底线,经得起考验,保得住本色。难耐清贫莫为官,公权为公,绝非用来满足贪婪心的私器,更不能成为人情交换的筹码。正身先正心,心不染尘,清风自来。(蒋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