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/  专题专栏 / 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 /

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㊳丨向子忞:安抚衡民屡受诬陷

发布时间: 2021-02-08 16:30:41
来源:清风衡阳网 

编者按

由衡阳市纪委监委编纂的《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》已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,该书精选自汉唐以来至近现代衡阳历史上的清官廉吏50人,用近30万字忠实还原这些优秀人物的廉洁故事,以平实、朴素、凝练的语言,客观反映了植根于衡阳大地悠久的廉洁文化。近期,清风衡阳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将同步讲述《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》书中的故事。

向子忞(1096—1165),字宣卿,北宋开封人。他自幼胸怀大志,性格刚强坚毅,一心向学,得入国子监读书。宋徽宗政和六年(1116)以恩荫登科;次年担任华州(今陕西省渭南市)司兵曹事(主管兵器的官员),宣和初任涿县丞,后在衡州等地任地方官。向子忞守衡州时居住在衡阳县伊山寺桓伊读书台,现在还有很多人去寻访探古。

向子:安抚衡民屡受诬陷

向子忞到衡州这一年,逢天大旱,米价一下子蹿升到每斛一万五千钱。向子忞派手下使臣分赴丰收的邻近州县,携带黄金以较贵的价格收购粮食,回来后计算本金加上路费以每升六十钱在市场上售卖,饥民买到较为廉价的米,得以度过灾年。但此举严重损害了原本想要趁机发一票横财的富豪乡绅的利益。

衡州提刑司董璋,号称“湖南大蠹”,横行乡里,一向无人敢惹。向子忞将其逮捕,调查、讯问,掌握了他贪赃枉法、欺压良善的证据,将其流放到岭南,百姓闻讯欢欣鼓舞,奔走相告。向子忞因此又惹怒了与董璋同伙的地方官吏。他们便与那些想发国难财的富豪乡绅联合起来共同诬陷向子忞。向子忞遂于绍兴六年(1136)正月,再次被罢官。衡州士民闻听此讯,聚集到提刑司击鼓为向子忞鸣冤,希望能挽留住向子忞。现场群情激愤,“鼓之为裂”,鸣冤的百姓击破了大鼓,吓得提刑司内官吏夜半时分从后门沿水路坐船逃走。

向子忞离任那天,百姓拥塞了道路,哭声震天动地,响彻数里之外。有识之士通过百姓对向子忞的态度,才敢相信古书上记载的好官如何得民心为不欺之事实。

向子忞含冤上书辩解,冤屈久久不得洗清。直到绍兴八年(1138),钦差奉旨调查,才知强加在向子忞身上的罪名纯系捏造,无一属实。朝中御史也上奏称向子忞“刚直明敏,不畏强暴,奉法守正,不容于监司”,皇帝为他平反昭雪,后来他历任湖北提刑、道州知州、广州知州、江南东路转运司副使、江淮都督府转运副使等职。乾道元年(1165)病逝,享年69岁。

衡州百姓怀念向子忞,于衡州城东青草寺为向子忞建生祠,绘制他的画像于其中时时瞻拜。胡安国之子胡寅刚好从此路过,应邀作《衡州新建向公生祠记》,记述了向子忞在衡州的治绩,胡寅在《祠记》中评价向子忞说:“不遇到严寒的冬天,是无法知道松柏与其他树木究竟谁更耐寒。”胡寅认为评价地方官贤能与否,不是看他能不能奉承上级,而是要看他能不能爱抚百姓。这是胡寅评价官僚贤能与否的标准,也是儒家一贯的主张。向子忞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官善吏。百姓出钱请石匠将胡寅所作《祠记》刻成石碑立于祠畔,此碑到400余年后的明朝嘉靖年间尚依稀可辨,这种纪念是对一个官员最大的褒奖。

——节选自《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》